关于我们 收藏首页 设为首页
 
首 页 新闻资讯 宣教动态 环球热点 公众参与 绿色之星 环评公示 全本公示 竣工验收公示 环保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之星 返回首页
美丽常熟 生态文明勾勒现代水乡风情
发布时间: 2014-09-24   [字号: ]   [关闭窗口]

  

  

  

  

  十里青山半入城,万亩碧波涌西门。寥寥数字,道出了这座江南小城独美的山水风景。

  大约3000年前,尚未得志的姜太公在此依湖垂钓,他肯定没有想到,自己隐居的海虞县,现成为位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前列的常熟市。

  跨越千年的山水风貌依旧,伴有琴川河穿城而过,雅园幽巷点缀其间。如果说小桥流水尽显江南秀美柔情,那么,在常熟,静谧的尚湖、昆承湖、南湖,为这份秀美又平添了几分大气和包容。

 

自然环境是基础,文明建设在当代。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57.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96 平方米。”常熟市委书记惠建林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了然于胸,“大自然给予的丰厚馈赠,让这座城市一直被世人推崇和向往,不断完善的生态环境,则赋予常熟经济社会发展的无限活力。”

  

  

一水千年,还湖于民

  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

  遵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常熟连续开展了多年生态修复工作。从2006年开始,常熟启动昆承湖生态修复工程,重拳整治环境污染;2009年开始,启动南湖荡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包含环湖生态廊道、湖岸形态调整、退渔还湖、湖底清淤、绿化美化、湿地修复、湖体景观营造、乡村观光休闲等。

  南湖荡原名华荡,相传明朝时总面积为4.76平方公里,约7000亩,且湖内小岛星罗棋布,约有376个荒滩小岛,芦苇、湖草丛生,大量鸟类在此栖息。由于侵占湖面,围堤养殖,现在的湖面面积只有2.29平方公里,约3400亩。

  “区内116户、485名失水渔民的补偿安置工作已经完成。”惠建林介绍说,经过近5年的修复工程,全长9公里的环湖生态廊道也基本建成。调整后的湖面将由原来的2.3平方公里扩展至3.2平方公里,清出的淤泥将新筑岛屿4个,岛屿面积由原来的0.05平方公里增加到0.28平方公里。

  除此以外,在规划中,4.1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还设置了翠岛飞鹭、百果寻香、深幽绿野、琴川渔鼓、湖烟深森等五大功能区,从而形成生态湿地、休闲体验、景观设施配套及现代农村农业示范于一体的自然生态湿地。

  “为了更加科学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常熟与南京大学联合成立了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常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向记者介绍,研究院最终将生态修复工程定位为“原生态湿地、原真性乡野”。

  在尚湖、昆承湖生态修复过程中,绛云楼等一批江南文化代表之作得到修缮;生态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遍布城乡的生态农业基地已成为广大市民和游客领略江南水乡风情的最佳去处。全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生态教育与文化教育相互促进。全市中小学校、社区已全部建成绿色学校、绿色社区,90%的宾馆建成了绿色宾馆,生态文明进社区、进工厂、进军营蔚然成风。

  “生态文明建设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惠建林表示,从“尚湖退田还湖”到“虞山恢复满山碧绿”,再到“昆承湖生态修复”,以绿色生态换百姓心态,用青山绿水提升市民幸福指数,成为了常熟构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现代化宜居城市的不懈追求。

  

  

重在建设,300米半径看到绿地

  “在常熟,300米半径范围内,你肯定会看到一处绿地或者公园。”常熟市绿化委员会钱新峰参与编制了《城乡绿地系统规划》,这个规划在全国尚属首例。

  根据规划,常熟市全力打造120平方公里城市核心生态圈,以尚湖、昆承湖、南湖为生态核心,以沙家浜、官塘、六里塘等为生态屏障,全面打造城市湿地生态功能区。

  其实,常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可以追溯到30年前。在蒋巷村,30多年前陆续种下的水杉树如今笔直挺立,树林里仍然矗立着“汇碳林”的牌子。

  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也是常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近两年来,常熟对全市近800家化工、印染、电镀、造纸等“六小”企业开展环境专项整治,做到淘汰一批、转移一批、提高一批,先后关停并转600多家企业。根据不同区域环境容量,常熟市科学确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功能区域。对虞山尚湖等7个列入省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区域实施“一票否决”,坚守生态红线。望虞河清水通道沿线4个镇重新调整产业规划和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

  

  

污水治理开启村级生态文明

  “水是江南水乡之魂,而村落污水整治是整个城市治水的根本所在。”在常熟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飏看来,虽然处理污水地下管道耗资大,老百姓看不见,但是这项工程的意义却非同凡响。

  “村里的琵琶河又回到了记忆中小时候的样子,”古里镇苏家尖村委书记薛鹤从小生活在苏家尖,从儿时下河游泳,到家家通上自来水,再到生活污水直排小河,薛鹤见证了这些年农村河流的生态路程。

  3个月的时间,薛鹤还没反应过来,琵琶河便清澈了许多。“这些都要归功于隐藏在河边小公园里的那个‘绿盒子’,”薛鹤所说的,其实是常熟市统一建设的农村污水治理泵站。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并使用生活污水处理厂11座,污水提升泵站53座,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7500吨/日。

  为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使广大农民享受更多的生态财富,从2008年开始,常熟即把农村污水治理作为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提高城乡水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常熟市近年来实行城乡一体化和‘四个统一’,即对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的概念,使没有污水处理厂的乡镇可以利用其他乡镇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污水处理。”一个月前,常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陆继军在“第四届中国农村和小城镇水环境治理论坛”上的讲话,揭开了农村污水治理的“常熟模式”。

  “投资近10亿元的第三轮提升优化工程也即将开始,”陆继军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村庄污水整治之后,将继续探索制定新的“常熟标准”。

  “‘十二五’期间,力争使全市Ⅲ类水水域面积超过60%,重现鱼米水乡的生态美景。”惠建林对绘制现代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充满信心。

[ 返回顶部 ] [ 打印本页 ] [ 关闭本页 ]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10001599号
策划编辑:江苏省环境保护 宣传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控中心(江苏省环境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