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江(江苏段)整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已初步完成,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要求,对报告基本情况进行公示。
1、工程概况
工程自瓜泾口出太湖,向东经瓜泾港,穿京杭运河,利用吴淞江现有河道拓浚至苏沪交界与上海段河道相接。主要有吴淞江河道拓浚整治61.7km,包括堤防长度126.31km,堤顶防汛道路长度110.15km,新建护岸106.31km,新设支河口门建筑物52座,拆建支河口门建筑物47座,拆建桥梁11座;苏申外港线北段堤防加固17.24km,堤顶防汛道路长度13.46km,新建护岸14.94km,新设支河口门建筑物15座,拆建支河口门建筑物2座,不涉及拆建桥梁;改建瓜泾口枢纽(32m节制闸、船闸拆除重建、100m3/s太湖口提水泵站、穿运河输水隧洞);影响处理工程包括新开河道900m和新建闸站2座。
2、拟建场址环境现状
(1)大气环境
本项目共布设5个监测点,SO2、NO2、TSP、PM10、NH3、H2S等因子均能满足相应标准,为出现超标情况,项目评价区内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2)水环境
根据23个断面的地表水水质监测结果:
Ⅱ类水域:东太湖TH1断面各监测因子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
Ⅲ类水域:W1和W2断面各监测因子均能达Ⅲ类标准;千灯浦QD1断面石油类和总氮超标,其他因子均能达Ⅲ类标准;W12吴淞江新江渡口断面总磷、总氮、石油类超标,其他因子均能达到Ⅲ类标准;W13吴淞江西桥断面总磷、总氮、石油类超标,其他因子均能达到Ⅲ类标准。
Ⅳ类水域:W3、W5、W6、W7、J1、D1、Q1、S2断面各监测因子均能满足Ⅳ类标准;W4断面化学需氧量超标,其他均能达Ⅳ类标准;W8断面化学需氧量超标,其他因子均能达Ⅳ类标准;W9断面化学需氧量和总氮超标,其他因子均能达Ⅳ类标准;W10断面总氮超标,其他因子均能达Ⅳ类标准;W11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超标,其他因子均能达Ⅳ类标准;T1断面总氮超标,其他因子均能达Ⅳ类标准;QQ1断面总氮超标,其他因子均能达Ⅳ类标准;X1断面总氮超标,其他因子均能达Ⅳ类标准;S1断面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超标,其他因子均能达Ⅳ类标准。
各超标因子超标主要因河道沿线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源等汇入引起。
(3)土壤环境
监测结果表明,各监测项目监测值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18)的风险筛选值。可见,本项目沿线土壤未受到重金属等污染,土壤环境质量良好。
(4)噪声环境
根据监测结果,吴淞江沿线各监测点昼夜噪声值均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及《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GB/T 15190-1994)中相应标准要求,说明该区域声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5)地下水环境
监测统计结果表明:在所有测点中氨氮、氟化物、挥发酚、硫酸盐、氯化物、氰化物、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 镉、汞、铜、铅、砷、铁、硒、锌、六价铬、菌落总数均能达到《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Ⅲ类标准限值,各测点总硬度、各测点总大肠菌群均达到标准Ⅳ类限值,钠离子的DX3、DX4点位达到标准Ⅳ类限值,其他点位为Ⅱ~Ⅲ类限值,锰的DX1、DX2点位达到标准的Ⅳ类限值,DX5为Ⅴ类限值,其他点位能达到Ⅲ类限值,高锰酸盐指数DX4点位达到标准Ⅳ类限值,其他点位均能达Ⅲ类限值。分析超过Ⅲ类限值原因为,当地地下水水位较浅,地下水与地表水交互比较频繁,而地表水相关水质指标污染较重所致。
3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
3.1水环境影响和污染防治措施
1、影响分析
(1)运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实施后赵屯断面和外青松公路断面水质改善效果最明显;江里庄断面COD、氨氮和总磷水质指标浓度下降,瓜泾口西断面水质略有改善;瓜泾口北断面和千灯浦口断面水质基本维持不变。吴淞江工程实施后,江里庄上游两岸口门关闸对支流水质影响较小,江里庄下游两岸口门关闸对支流水质较大,主要是由于昆山片区污染较为严重,两岸口门关闸时污染物集中区对水质影响较为明显。
(2)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排泥场高浓度SS污水在河道水体稀释、扩散作用下,距离2000米后基本接近河水本底浓度,因此尾水达标排放对水体的影响相对较小。
2、防治措施
(1)施工期
选用抓斗式挖泥船水下施工,砂石料冲洗废水自流入平流式沉砂池。沉砂池流出的废水自流入絮凝沉淀池反应沉淀后循环利用。池底泥浆由泵吸式吸泥机送到泥浆脱水机房脱水后外运至就近渣场;在各施工区建排水明沟,施工泥浆废水通过沉淀达标后尽量进行重复利用。对基坑废水仅向基坑内投加絮凝剂和助凝剂,排水静置后抽出排放。
施工人员厕所污水必须经过化粪池处理、食堂的含油废水必须经隔油池处理,再进一步处理达标后排放或接入当地市政管网。
3.2生态影响和保护措施
1、生态影响分析
从总体上看,本工程建设生物量损失较小,对种群数量的影响较小。鸟类的栖息地不会遭到破坏。调查过程中捕获虎纹蛙的地点不涉及弃土区、工人居住区等,相对影响较小。工程的建设会使区内自然生态体系的植被生物总量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稳定性将会有较大提高。可显著提高吴淞江干流水质。
工程营运期,随着水质变好,各种生物的生境都将改善,各种生物的迁入,使工程影响水系的物种多样性得以增加。
2、生态保护措施
本工程的实施将对项目建设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按生态恢复的原则,遵循“避让、减缓、补偿、重建”的顺序,采取积极的措施,减轻影响;
3.3噪声影响和污染防治措施
1、噪声影响分析:
根据预测结果,施工阶段昼间声级在河道中心线两侧各约80米距离外可以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夜间声级在河道中心线两侧各约190米距离外可以满足2类标准。本项目在运营期的声环境影响较小。
2、噪声防治措施:
选用低噪声设备和工艺,降低源强;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对于受施工影响的村落,可考虑采用临时隔声屏障措施。
3.4大气影响和污染防治措施
1、大气影响分析
施工期,采取洒水等降尘措施之后,尘污染在正常风况下,一般可控制在施工现场50~100m范围内,在此范围以外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排泥场设置50米的卫生防护距离,可降低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营运期:沿线的环境空气质量将得到较大改善,不会对沿线环境保护目标产生污染。
2、大气防治措施
施工作业区扬尘:采取洒水措施防尘,对于施工产生的废石、废土应集中、分类堆放并及时清运,运输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建筑垃圾沿途掉落;运输多尘料时,应用篷布遮盖或对物料适当加湿;物料装卸过程中防止物料流散;应经常清洗物料运输车辆。在敏感目标附近场地施工工区作业时,应强化施工管理,做好施工工区围蔽,切实落实湿法作业、洒水抑尘等措施。
3.5固体废物影响分析和处理措施
1、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工程结束后,部分占用地将进行耕作层熟土复盖复耕后,用于农业种植,对周边环境及居民生活影响较小。
施工期生活垃圾与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一起由环卫部门运至垃圾处理场填埋处理,不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固体废物处理措施
施工弃土方集中堆放在指定弃土场,及时进行平整和压实,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复耕。本工程产生的建筑垃圾首先采取资源化原则,能利用的先利用,不能利用和回收的应集中收集运往就近清运至规划区域弃渣场处置。施工期施工人员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由环卫部门清运。
4评价结论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区域发展规划及相关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要求;项目施工期采取的污染治理措施可行可靠,污染物能够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项目实施后使河道过水能力加强,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使水体自净能力增强,改善河道生态环境;项目属于公益性工程,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当地公众支持本项目的建设。
综上所述,在落实环评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的前提下,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5、征求公众意见范围、主要事项和具体形式及起止时间
意见范围:征求公众对工程设计、施工和营运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见。非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不在本次征求范围内。
公众范围:受拟建工程影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代表,或关心本工程环境保护工作的其他公众。
主要事项:①施工期和营运期主要环境影响问题;②公众希望采取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③公众对拟建工程的态度等。
具体形式:可通过信函(以邮戳日期为准)、传真、电子邮件形式发表意见。
联系方式如下:
建设单位情况:
建设单位: 江苏省水利厅
联系人: 侯立新
邮件: 1932771325@qq.com
联系人电话:025-86338051
地址: 南京市上海路5号
环评单位情况:
评价单位:南京国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环评证甲字第1901号)
联系人:巫工
邮件: W1981 @126.com
电话:025-86773118
地址:南京市玄武区花园11号2号楼
四、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信函以邮戳日期为准)。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见附件。
对于本项目如有意见和建议也可拨打江苏环保公众网服务电话:025-58527307,或将意见和建议发至邮箱hpgs@jshb.gov.cn,江苏环保公众网将会将您的意见收集整理后及时反馈环评单位和建设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