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小区公共区域偶尔会有垃圾堆积,现在不仅干干净净,还有了居民自己打理的‘一平米花园’,邻里关系也比以前亲近多了!”家住徐州市云龙区汉风街道太行路社区的居民王阿姨,对社区近年来的变化赞不绝口。这一切的改变,源于社区自2021年11月启动的“邻里共治 —— 社区志愿者‘1+N’环保自治网络建设”志愿服务项目。如今,该志愿服务项目已推进三年多,不仅让社区环境焕然一新,更探索出一条“行政最小化、自治最大化”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获得了2025年江苏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二等奖。
破解治理难题,创新“1+N” 自治模式
作为徐州市新建城市社区,太行路社区曾面临流动人口多、邻里关系薄弱、居民环保意识淡薄等问题,“政府干、群众看”的治理困境长期存在,社区环境治理一度成为难题。为打破这一局面,社区以“培育志愿骨干、激发邻里互助” 为核心,创新构建“1 个骨干志愿者带动 N 个家庭”的 “1+N”环保自治网络,通过“空间改造 + 社群孵化”双轮驱动,将垃圾分类、绿地认养等环保行动转化为联结邻里情感的纽带。
项目明确了三大核心目标:培育100名核心志愿者,带动60%以上家庭参与环保行动;以“空间改造 + 社群孵化” 为双驱动,将环保融入邻里关系,打造新建社区绿色自治样板;建立“志愿者牵头、家庭联户、楼组竞赛”的长效自治机制,降低社区对行政力量的依赖。为确保项目落地见效,社区严格遵循“成立项目—招募志愿者—实施项目—评估效果—优化项目”的闭环管理流程,让方案执行有章可循、目标推进清晰可控。
多元协作推进,分步激活社区自治力
“要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关键是选好‘领头雁’,搭建好参与平台。”项目负责人陈凡凡介绍,社区构建了“居委会主导 + 志愿队执行 + 社区单位协作 + 高校专业支持”的多元协作网络,分阶段推进项目实施,逐步激活社区自治活力。
在志愿骨干孵化阶段,社区通过茶话会、楼栋走访等方式,深入居民家中挖掘热心人士,同时依托高校社工系专业资源,开展“环保知识 + 组织动员”双技能培训。经过系统培育,首批 30 名“环保导师”脱颖而出,社区随后将辖区划分为5个网格责任区,由“环保导师”认领网格责任,实现环保治理“责任到人、覆盖到楼”。
进入共建赋能阶段,社区推出一系列接地气的活动,激发居民参与热情。“一平米花园”家庭认领机制让居民化身 “园丁”,在自家楼下打造微型绿地;技能众筹活动汇聚居民特长,大家一起学习旧物彩绘、堆肥制作,让闲置资源“变废为宝”,“闲置物品互换市集”更是成为社区“网红活动”,居民以物换物、以物换花,不仅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更拉近了邻里距离。此外,社区还成立“环保家委会,共同制定《邻里环保公约》,通过幼儿园“小手拉大手”活动推动亲子家庭参与,并建立“志愿积分银行”,居民可凭志愿服务时长兑换便民服务,形成 “付出有回报、参与有动力” 的良性激励机制。
治理成效显著,可持续治理模式成样板
经过三年多的深耕,太行路社区“1+N” 环保自治网络建设项目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动范例。
志愿力量实现倍增,治理结构持续优化。社区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不足20人发展至128人,涵盖老、中、青、幼四代群体,其中党员占比达70%,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目前,社区60%以上家庭已实现常态化参与环保行动,真正达成“户户有代表、楼楼有骨干”的群众动员目标。
社区环境显著改善,治理成效获官方认可。通过常态化的环保治理行动,社区公共区域垃圾堆放现象减少95%,因环境问题引发的居民投诉下降70%。凭借优异的环境治理成果,社区内 3 个小区成功获评“徐州市园林式居住区”,成为当地社区环境建设的标杆。
更值得关注的是,项目成为重建邻里信任、增强社区凝聚力的“催化剂”。技能众筹、花园认领等活动,让老年种植达人、青年技术骨干与亲子家庭之间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氛围,促进了代际融合,构建起富有活力的社区生态圈,让“陌生邻里”变成了“熟人朋友”。
如今,太行路社区的“1+N”环保自治网络仍在持续运转,社区居民参与治理的热情不断高涨。未来,社区将继续优化自治机制,丰富活动形式,让“邻里共治”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幸福社区、美丽中国贡献基层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