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宿迁市在骆马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附近水域举行增殖放流活动,120余万尾鱼苗被投放湖中,进一步加强骆马湖生态修复,厚植美丽宿迁“绿色家底”。

活动现场,市民代表和工作人员将一批优质鱼苗缓缓投放湖中。本次放流大规模选用细鳞斜颌鲴、花䱻等土著物种,替代传统的鲢鳙。据了解,经过多年人工增殖,鲢鳙已在骆马湖形成相当规模,对净化水质、抑制蓝藻水华作用显著,但其滤食功能相对单一,此次调整将更精准地优化湖区水生生物群落结构。

“本次放流选用了细鳞斜颌鲴与花䱻等土著物种,目标是从‘水质净化’升级到‘群落结构优化与生态系统健康’,通过生物多样性的提高和生态位的互补,实现更可持续、更稳定的生态净水效果。”省骆马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资源环保处处长张伟说。

放流活动开始前,还举行了宣传活动,工作人员向市民发放宣传材料,细致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及骆马湖重点水生生物特性。

“原来不同鱼苗对湖水的作用不一样,亲手把鱼苗放进湖里,自己也为保护骆马湖出了一份力。”市民吴先生说。

接下来,宿迁还将开展2025年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各类活动,让“关爱水生动物,共建和谐家园”的理念在湖畔落地生根。

骆马湖是宿迁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湖泊。近年来,宿迁市统筹抓好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助力生态修复。五年来,在骆马湖累计投放鲢、鳙、细鳞斜颌鲴、花䱻、中华绒螯蟹等水生生物苗种9880万尾(只)。随着各项生态保护措施落地见效,骆马湖“水源地”与“生态库”功能已逐步恢复。最新监测显示,2024年以来,骆马湖共监测到鱼类43种、虾蟹类4种,较2021年全面禁捕前新增方氏鳑鲏、中华刺鳅、铜鱼等6个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