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通市通州区,曾遍布零散“巴掌田”的土地,如今已连缀成千里良田,55.8万亩高标准农田,占全区永久基本农田面积达85%,这两组扎实数字的背后,藏有一套“生态密码”:养殖场废弃物“变废为宝”构建种养循环,到高标准农田绿色高产,再到优质稻米品牌增效。


“污染源”变资源:生态打底筑就沃土
针对养殖场粪便、废渣堆积的难题,通州区锚定“种养循环”路径,以沼液还田循环利用技术为核心,种养循环“变废为宝”,推动养殖废弃物从“污染源”转变为“资源”。
以全区最大的生猪规模养殖场之一——景祥养殖场为例,每年生猪出栏量达1.4至1.5万头,经干湿分离机处理好的干粪堆积发酵,形成固态有机肥。剩下的粪水、猪尿等通过地下铺设的排污管进入黑膜沼气池发酵,发酵后的沼液及甩干后的粪渣还可作为有机肥还田。沼液中的养分可被作物直接吸收,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30%左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景祥养殖场的实践,正是通州区推动“种养循环”全域落地的一个缩影。这一模式不仅从源头解决养殖污染问题,也让“沃土养地”的生态理念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为全区粮食安全、绿色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守沃土“生金”:生态系统硬核支撑
高标准农田的硬核支撑,不仅体现在粮食稳产增收上,更藏在生态系统持续优化的“长效”里——通过针对性的基建升级,通州让高标准农田成为守护生态、循环利用的“绿色载体”。
在项目区建设中,生态排水渠是关键一环。通州区为每片高标准农田配备三级净化系统:农田退水先经沉淀池截留泥沙,再通过生物滤池分解残留农药与氮磷养分,最后经水生植物带吸附杂质,全程拦截污染物,避免土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直接汇入河道,牢牢守住区域水体生态底线。
9年间,通州高标准农田灌溉保证率从65%提升至92%,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困境;全区化肥使用量削减3%,农药使用量削减5.5%,从生产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节水率达10%,实现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通州区在农田生态化改造试点中注重工程建设内容安排,充分利用项目区排灌沟渠、河塘等进行疏浚改造和生态提升,构建农田退水利用和生态净化系统,力争达到“退水不直排、肥水不下河、养分再利用”,确保建设成效。
如今,这些基建“硬投入”已经转化为生态“软优势”,高标准农田既是“粮袋子”,也是“生态屏障”,为通州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绿色根基。
生态牌变“致富牌”:绿色招牌带动市场效益
通州区深耕稻米产业,以“生态提质”为核心抓手,从品种选育到全链运营,将“绿色基因”注入产业,擦亮优质稻米“通州招牌”,实现“生态优势”向“市场效益”转化。
作为稻米种植大区,通州常年保持约36万亩水稻种植规模,在品种选择上精准聚焦“优质食味”——南粳5055、南粳9108、南粳9036等主打“软糯香甜”的品种,搭配南粳46、宁香粳9号、金香玉1号等特色品类,主推优质食味品种占比超95%。
为了让“好品种”结出“好品质”,通州区同步推广绿色栽培技术,全程坚守“绿色、优质、高效”目标,2024年全区水稻平均亩产628公斤、总产25.34万吨,2024年底,全区绿色食品获证主体45家,产品77个;300亩以上有机农产品主体2家,产品7个;11.63万亩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完成省级评审。在保障质量的同时,更筑牢了稻米的“绿色底色”。
如今,通州优质稻米的“绿色招牌”已初见成效——全区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超79.5%,这些带着“绿色认证”的稻米不仅在本地市场供不应求,更凭借稳定的品质打入外地商超、电商平台,实现产品溢价,让“生态牌”逐渐变成农户增收、产业增效的“致富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