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收藏首页 设为首页
 
首 页 新闻资讯 宣教动态 环球热点 公众参与 绿色之星 环评公示 全本公示 竣工验收公示 环保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环保新闻 返回首页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案例|苏州市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助推苏州内河港绿色生态港口建设
发布时间: 2025-10-16   [字号: ]   [关闭窗口]

  

  编者按


  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省已建成覆盖全域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落实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要求。制度实施以来,各地不断深化成果落地应用,在产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和环评审批、支撑重大规划编制等领域取得成效。 

  “美丽江苏”特开设“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案例”专栏,旨在展示江苏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实施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典型经验模式,强化应用案例引导,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促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地应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加快建设美丽江苏。目前已累计宣传各设区市典型应用案例十余个,取得良好的宣传推广效果。 

  未来,我省将持续做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领域典型应用案例挖掘,推广应用经验,确保制度落地见效。

 

  案例概况


  苏州内河港是苏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苏州市与周边地区物资交流的重要依托。苏州市为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推进运输结构调整,编制了《苏州内河港总体规划(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明确苏州内河港划分为6个港区、45个作业区、162段岸线、513个码头。《规划》编制过程中,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作为港口发展规模、作业区、岸线、码头布局重要依据,发挥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动绿色生态港口建设、引领苏州内河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亮点做法


  一是融合太湖、大运河保护,推动港口布局优化调整。基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结合太湖、大运河保护要求,将位于优先保护单元内生态红线范围的区域制定为禁止建设区;太湖一级保护区、大运河滨河生态空间等区域的苏州内河港部分作业区、岸线、码头,制定为限制建设区,其余部分划定为允许建设区。通过优化港区、岸线布局,按照规模化、集约化要求整合及限制吞吐货种等,确保规划后无作业区、岸线、码头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实现港口建设的同时,生态环境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二是强化生态环境准入,改善港口生态环境质量。苏州市依据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配套制定了《苏州内河港总体规划(2035年)生态环境准入清单》,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区域的精准划分与管控要点的明确,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以及资源开发利用四个维度,规范和引导苏州内河港港口开发建设行为,着力防范港口生态环境风险,全面推动港口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苏州内河港现状部分码头露天堆场无防风抑尘措施、无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等。规划通过条仓、筒仓等封闭或半封闭存储方式改造,不新设排污口,建立完善水环境风险三级防控体系,液体散货码头岸线环境风险防控措施依托现有化工园区等,有效预防港口环境风险事故,严守区域大气、水环境质量底线以及环境风险防控底线,推动港口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升级,提升港口生态环境质量。规模化布局标准化岸电桩,实现船舶靠港期间“零油耗、零排放”,与减污降碳深度融合,为内河航运绿色转型注入关键动能。

 

  

  苏州内河码头污染防治措施

  


  苏州内河码头岸电设施


  三是基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引领,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围绕安全水平提升、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等重要方向,立足港口发展实际和能源资源禀赋,规划严格限定港口建设范围,杜绝任何侵占基本农田的可能性,明确土地资源、水资源、岸线资源等发展目标。规划实施后,无作业区、岸线、码头占用基本农田;聚焦岸线资源,单位岸线吞吐量增加0.1万吨/米,提升港口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水平;港区可绿化面积绿化率达85%、风险防范和事故应急能力达标率100%,全方位彰显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下,苏州内河港蓬勃向上的绿色发展活力。 

  

  成效与启示


  一是借助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苏州内河港规划对主要作业区提出了远近结合、切实可行的布局方案和岸线优化调整措施,覆盖了苏州市94%的10万人以上镇区和100%的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推动了港产城融合。

  二是结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苏州内河港规划采用“有保有压”的岸线规划思路,截至2024年底,完成港口工程建设投资约8.5亿元,形成了“开工一批、在建一批、建成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态势,优化配置岸线资源,提高了岸线的利用效率。 

  三是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格限定了内河港大气、水、固废、噪声排放及风险防控管控要求,港区及周边的PM2.5、PM10浓度得到有效控制,改善了区域空气环境质量;保护了太湖、大运河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有效防范环境风险。 

  提前介入《规划》编制环节,实现全过程深度参与,确保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理念与规划内容无缝衔接,从源头上为绿色港口建设筑牢根基。针对不同生态空间管控要求,提出贴合实际的优化调整建议,强化正面引领性效能。聚焦不同环境管控单元的特性,提出差异化污染防治措施,坚守生态环境质量底线,强化生态环境准入要求,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进港口绿色高质量发展。

[ 返回顶部 ] [ 打印本页 ] [ 关闭本页 ]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10001599号
策划编辑: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