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收藏首页 设为首页
 
首 页 新闻资讯 宣教动态 环球热点 公众参与 绿色之星 环评公示 全本公示 竣工验收公示 环保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环保新闻 返回首页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案例|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引领,助推海门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 2025-10-13   [字号: ]   [关闭窗口]

  

  编者按


  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省已建成覆盖全域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落实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要求。制度实施以来,各地不断深化成果落地应用,在产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和环评审批、支撑重大规划编制等领域取得成效。 

  “美丽江苏”特开设“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案例”专栏,旨在展示江苏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实施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典型经验模式,强化应用案例引导,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促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地应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加快建设美丽江苏。目前已累计宣传各设区市典型应用案例十余个,取得良好的宣传推广效果。 

  未来,我省将持续做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领域典型应用案例挖掘,推广应用经验,确保制度落地见效。

  

  案例概况


  高端装备是南通市六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之一,先进装备制造也是南通市海门区三大优势产业之一,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全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解决海门区传统装备制造业规模效应不显著、高新产值不高、成套装备和整机产品偏少、废水及VOCs排放强度大、电镀企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海门区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抓手,以沿江的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沿海的海门港新区(简称“港新区”)及拥有装备制造业基础的正余机器人小镇(简称“机器人小镇”)为典型园区,以园区环境管理质量稳定达标及实现源头管控为目标,从行业准入、负面清单、空间布局、污染排放治理等方面提出符合区域环境质量底线及资源利用上线目标的管控要求,凸显开发与保护相平衡,为海门区实现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亮点做法


  一是加强部门协作,环境质量底线“不逾越”。2021年,海门区印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明确相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落实分区管控要求。形成海门区发改委、区数据局、区项目办、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相关部门与生态环境部门对接征求意见的全域覆盖、跨部门协作、多要素综合的工作模式。

  一方面逐一核对项目四至范围和基本情况与准入要求的符合性,形成初判结果。另一方面对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城镇集中建设区、项目所在地生态功能已灭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重大产业确实无法避让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的项目等符合优化调整情形的,争取调整,引导项目优化选址。 


  

 

  南通市海门生态环境局反馈意见 


  二是精准产业定位,绿色低碳发展“不停歇”。坚持高标准分类入园,以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划定为契机,将装备制造业作为海门区的重点产业,明确该行业的环境准入指导意见。在经开区,明确海工装备、智能制造、汽车配件、机器人、信息技术以及相关研发产业为优先发展产业;限制发展废气中氯化氢排放量大的项目;禁止发展纯电镀项目、使用高VOCs含量的涂料、胶黏剂等有机溶剂的项目。在机器人小镇,明确禁止引入电镀企业及排放第一类污染物废水的企业、印刷线路板项目。在港新区,明确在船舶和重型装备制造区内准入装备制造、钢铁下游配套废弃物利用、港口物流、海洋渔业、海底光缆行业。 

  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将执行重点管控单元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作为项目总量申请的重要审查内容,补齐产业链短板,串企成链、聚链成群,提升环评服务质效。发挥招商工业海门基地“链主”企业主力军作用,推动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发展。以南通振康机械为龙头,招引同欧智能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制动系统等项目,新科达机械为振康提供铸造和零配件加工服务,南通臣昊机电设备为振康提供机电设备。建设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地,招引艾朗风电、通光光缆、振江铸造等项目,补齐风电装备产业链条。 

  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在项目落户阶段,通过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及绿色发展要求,对新建项目明确高标准污染治理及设备先进性,确定废水回用率下限及污染排放上限,要求清洁生产和能效水平达到先进水平,同时引导现有项目搬迁入园并提标改造。 

  拓宽高效率助企路径,对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园区产业定位、规划及规划环评、限值限量管理等要求的,开展“告知承诺制”审批,鼓励一家企业同类型项目编制一本环评,并申请“打捆审批”,精简审批流程,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同欧智能焊接机器人-交付客户应用现场


  三是配齐基础设施,环境资源要素“不堵塞”。集中式污水处理方面,根据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新建“工业绿岛”,通过自建污水处理中心对厂内涉重表面处理废水进行集中处理,日处理规模1.2万吨,中水回用率40%,为后续入驻电镀企业配套服务,摊薄入驻企业治污成本。

  集中式供热供能,综合研判现状用热需求,开展鑫源热电厂迁建及配套管网建设,进一步降低区内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强度。对后续入驻企业明确要求,若需要热能,均需使用集中供热热源或使用以清洁燃料为能源的锅炉,禁止使用燃煤锅炉。 

  集中式智慧监测方面,优化经开区环保绿色园区云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企业纳入管控范围全覆盖,实现污染总量全挖掘,编制一企一册减排手册。加快推进港新区数字生态绿港建设,以精细化、数字化、可视化、一体化的生态绿港数字化管控平台全面提升管理信息水平。 


  

 

  海门开发区环保绿色园区云平台及港新区数字绿港平台 

  

  成效与启示


  海门区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引领,通过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明底线”“划边框”,最终迈向高精尖装备制造,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全域覆盖、跨部门协作、多要素综合的管理机制为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从划定到落实起到了实质性作用。帮助管理部门筛选决策重大项目,合理劝退不符合要求的项目。 

  二是环境准入清单中制定精准的产业定位补齐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内循环。提出高标准的污染排放要求、高质量的设备投入、高效率的污染治理措施等开拓了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生产、高新研发、形成规模效应的发展新模式。 

  三是配套的工业绿岛、监测监控平台、集中供热等完备的环境基础设施加强污染物排放管控力度,提升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打出了一套促进区域绿色发展的“组合拳”。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不仅是制度,更是重要的工作成果。海门区形成了各相关部门互相协作的工作模式,让这一项制度及成果主动融入并参与到区县的空间规划、重大发展战略、政策决策、生产力布局中。通过划定环境管控单元、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配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实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产业布局融合并进,对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改善环境质量,辅助区县重点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全域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 返回顶部 ] [ 打印本页 ] [ 关闭本页 ]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10001599号
策划编辑: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