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深化江苏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省环境监测中心依托生态环境部地表水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健康重点实验室(筹)等科技平台,重点推进两方面工作:一是系统梳理“十四五”时期新污染物监测调查研究成果,为全省新污染物“三重”(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物质)筛查工作筑牢数据根基、积累实践经验,切实提升新污染物治理技术支撑与管理服务效能;二是持续拓展新污染物监测能力建设,深化全省范围内新污染物监测调查研究,推动新污染物监测工作向纵深突破。
“十四五”成果荟萃
“十四五”期间,省环境监测中心紧扣新污染物治理“早发现、早评估、早管控”的核心需求,构建全省新污染物监测调查体系。
在监测维度上,既聚焦环境质量现状(水、土壤和沉积物、环境空气)、重点污染源排放(工业企业排污口),也紧盯饮用水源地安全,形成“污染源—环境介质—敏感保护目标”的监测网络;在监测目标物上,精准锁定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全氟化合物等国家及地方重点管控类别,确保监测方向与治理需求同频;在工作组织模式上,省环境监测中心创新采用“1+13”协作实施方式:制定统一监测方案、技术方法和质控要求,13个驻市环境监测中心依托属地优势开展现场采样及部分实验室分析工作,实现“1+13”的“优势互补、协作分工、高效联动”。
基于完善的监测调查体系,2023—2025年江苏省累计完成7个重点工业园区(覆盖化工、印染、电子等行业)、五大主要水体(含长江江苏段、太湖、京杭大运河、近岸海域等关键流域)、33个重点饮用水源地的系统性监测调查,获取有效监测数据超10万组,为我省2025年开展的“三重”筛查等工作提供了精准“靶向性”支撑,切实将监测数据服务于治理实效。

江苏省新污染物“三重”筛查成果研讨会
能力建设持续升级
面对新污染物种类繁多、监测需求日益精细化的挑战,省环境监测中心重点攻关痕量、超痕量新污染物监测技术,陆续建成水质中300余种新污染物的精准定性、定量分析能力。2025年进一步自主研发制定“土壤和沉积物 UV320和UV327测定 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土壤和沉积物 9种烷基酚的测定 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 “地表水新污染物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微塑料监测技术规范”等多项地方标准或团体标准,发布了江苏省新污染物作业指导书,项目包括抗生素、烷基酚、有机氯农药、多溴二苯醚、多氯联苯、得克隆、五氯酚、六溴环十二烷、紫外吸收剂和有机磷酸酯共10项,全面提升我省新污染物多介质监测能力及技术规范要求。
在人才队伍培育上,2025年省环境监测中心通过 “请进来教、走出去学、项目中练”的方式,打造专业化技术团队,为监测工作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5月协助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南京举办了国内首届新污染物监测技术实训,培训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人数百余人,反响热烈;7月自主举办江苏省2025年新污染物监测及环境健康研究培训班,对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60余人开展相关培训,成效显著;7—9月依托国家新污染物监测试点项目,组建技术攻关小组,在实践中培育兼具理论功底与实操能力的核心人才。
2025年省环境监测中心进一步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申报了“江苏省新污染物监测技术创新基地”,以期为推动我国新污染物监测技术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省环境监测中心技术骨干开展新污染物实训工作
“十五五”提前谋篇布局
以“衔接‘十四五’成果、服务‘十五五’治理”为核心,围绕“监测更精准、支撑更有力、服务更高效”的目标,省环境监测中心提前规划“十五五”时期新污染物监测工作重点,为全省新污染物治理提供前瞻性支撑。
“十五五” 时期,江苏省将以更高标准持续深化新污染物监测能力建设,一方面系统推进全省环境质量本底调查与典型行业企业新污染物专项监测研究,摸清污染底数、掌握排放特征,同时强化人才梯队建设,为新污染物治理提供坚实的技术与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将聚焦新污染物监测与环境健康融合研究、智能化监测研究两大核心方向重点突破:一是全面梳理各类新污染物在水、土、生物等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布特征,通过多部门协作,科学评估新污染物生态及人体健康潜在风险,为风险防控提供依据;二是针对当前新污染物监测存在的前处理步骤繁琐、分析周期长、技术门槛高等痛点,积极联合具备技术实力的相关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共同探索并推动地表水新污染物智能化监测解决方案研发与落地,着力提升监测效率与精准度,破解传统监测模式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