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寒料峭到盛夏蝉鸣,一场历时五个月的环保战役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镇工业集中区打响。面对群众反复举报的环境顽疾,南通市通州生态环境局以“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的担当,用12次现场督查书写了一份暖心的民生答卷。
2025年2月20日,一通举报电话揭开了某科技有限公司环境问题的冰山一角。这家藏身工业集中区的碎石企业,因露天堆放石料、设备无审批手续、粉尘噪声扰民等问题,在接下来的150天里被群众连续举报12次。面对群众急切的环保诉求,南通市通州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化身“环保110”,将每次举报都当作初次来对待。

翻开厚实的执法记录本,5次关键行动勾勒出问题解决的清晰脉络。
首战破局——2月20日,执法人员发现企业擅自投产的破碎线处于停产状态,但满地积尘与露天石料暴露出环境隐患。执法人员当即开具“两连单”:限期补办环评手续,责令72小时内完成物料覆盖。
再战固本——3月12日,面对企业“行情不佳”的推诿,执法人员现场划定整改红线:未获审批不得复产,物料覆盖必须达标。通过“技术指导+法律宣讲”双管齐下,推动企业思想认识转变。
三战断源——4月10日,当发现破碎线电箱被拆除时,执法人员敏锐意识到企业存在“假整改”苗头,立即要求彻底拆除输送带等核心设备,切断生产可能。
四战清场——5月29日,针对码头装卸作业的新污染点,执法人员实施“全链条”管控,要求运输车辆必须配备防尘设施,建立物料进出登记台账。
终战收官——7月15日,随着最后一套设备搬离厂区,这场持续150天的环保“拉锯战”画上圆满句号,周边居民终于重获宁静生活。

经由此案,南通市通州生态环境局探索出“三三制”工作法,即建立“举报—核查—反馈”三步响应机制,实行“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三单管理,构建“企业自查、部门督查、群众监察”三维监督网络。通过为整改设“时间表”、让群众当“验收官”,形成环境治理的完整闭环。
如今,厂区周边的居民已真切感受到变化——夜间不再有机器轰鸣,空气里不再飘散粉尘,走在路上不再需要捂紧口罩。南通市通州生态环境局以“问题不解决不松手、整改不到位不罢休”的韧劲,将12次举报转化为12次行动,用设备拆除的“物理变化”推动环境治理的“化学反应”。
(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