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收藏首页 设为首页
 
首 页 新闻资讯 宣教动态 环球热点 公众参与 绿色之星 环评公示 全本公示 竣工验收公示 环保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环保新闻 返回首页
助企惠企|缩短50%!“一件事”改革破堵点 “陪跑员”服务暖民心
发布时间: 2025-07-11   [字号: ]   [关闭窗口]

  

  近年来,南京市生态环境局为优化营商环境频出硬招,深化环保领域制度改革,为企业松绑、为经济赋能,助推产业项目在南京早落地、早投产。


  “环评+辐射” 开启联合审批新模式


  “真的同时拿到了!没想到现在跑一趟就办成了!”江苏华智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智公司)办件员工手捧两份环评批复,难掩惊喜。这得益于南京市生态环境局推行的“环评+辐射”联合审批新模式。

  

 

  按照传统审批流程,企业需分别编制一般建设项目环评报告和辐射项目环评报告,经历“两套材料、两轮流程、市区两级审批”。南京市生态环境局驻政务大厅负责人蒋广亭坦言,“企业在高淳,跑一趟市政务中心将近100公里,两个许可加起来审批时长要22个工作日。‘跑断腿、耗时长’是企业集中反映的最大痛点。”

  为此,南京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推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一件事”改革工作。一方面,同步推进一般环评与核辐射环评的受理、审查及批复环节,打破以往“串联式”办理局限,大幅提升审批效率;另一方面,通过部门内高效协同,由审批部门传递文书,再经各区政务窗口直接送达企业,切实为企业减负。

  以华智公司项目为例,改革后,审批周期较传统流程缩短50%,企业往返报件次数从4次减至1次。


  “打捆”审批,为项目按下“快进键”


  走进南京江北新区化工中试基地,塔吊林立,工程车穿梭其中,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基地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环评“打捆”审批模式的成功实践。

  江北新区行政审批局环境资源审批办主任时飞解释,“打捆”就是对同一园区内同类建设项目、同一建设单位内同类建设项目、同一行政区内基础设施项目,在满足一定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允许统一编制一本环评文件。

  

 

  “按传统模式,中试基地每上一个中试项目,企业都要单独做一次环评,费时费力费钱。”时飞介绍,“现在不一样,‘打捆’审批就是给整个基地做一次‘顶层设计’。”基地规划建设之初,就统一设定环保准入门槛、污染防控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为整个基地做一次“系统布局”,后续拟入驻的中试项目,只需证明符合‘大框架’要求,就可以运用“打捆”审批简化环评流程,实现快速入驻建设。

  江北新区化工中试基地项目审批周期压缩超60%,节省环保成本30%以上,预计年内可推动15项创新成果产业化,形成超5亿元产值。


  “陪跑”企业,优化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


  项目推进快不快,服务保障是关键。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陪跑员”与办事企业人员并肩而坐,手把手指导材料填写,面对面解答专业疑问。

  “过去光看材料清单就头大,现在有‘陪跑员’专业指导,流程清晰,心里也踏实多了。”南京飞燕活塞环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凤玉宏表示。

  优化营商环境,关键在于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南京市生态环境局聚焦优化政务服务与营商环境建设,将环评、排污许可、辐射安全许可等十余项高频涉企事项作为“陪跑”内容,通过“企业点单+部门接单”、处室协同、流程体验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

  “不少企业清楚需要什么材料,但复杂流程和标准差异容易让初次办理者无所适从。”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审批处负责人陈海洋表示,开展“我陪企业跑流程”活动,重点解决涉企事项跨区域办理、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帮助企业“少跑腿、快办事”。“在‘陪跑’过程中,我们发现辐射和环评两项许可分别在市、区两级2个窗口进件,为此优化受理流程,实现‘一件事’办理。”

  

 

  据了解,今年已开展4次 “我陪企业跑流程”活动,参与企业对审批流程知晓率达100%。2024年以来,南京市生态环境系统累计上门服务110余次,召开服务座谈会60余场,开展专题服务指导240余次,有效保障全市重大项目顺利开工。

  

 

  “企业办事的便捷度和获得感,是检验我们改革成效的标尺。”陈海洋表示,下一步,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将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深入探索“一件事”审批,通过强化部门协同、扩大改革覆盖面等举措,不断提升环评审批领域政务服务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 返回顶部 ] [ 打印本页 ] [ 关闭本页 ]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10001599号
策划编辑: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