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济洲湿地公园长江沿岸,鸟儿展翅飞翔。吴俊 摄
“啾啾……”晨光熹微,阵阵鸟鸣打破了初冬的宁静,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新济洲湿地公园”)又开始了热闹的一天。
“每天早上来到办公室,最期待的事就是打开生态监控系统,看看有没有新的候鸟来访。”新济洲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全文边说边急切地查看,“瞧,在浅水区踱步的是东方白鹳,嘴巴像琵琶一样的是白琵鹭……”
生态监控系统显示:10月初,约500只鸬鹚最先飞抵公园内的新生洲;10月10日前后,有近千只斑嘴鸭、绿头鸭落脚新生洲、子母洲、新济洲;10月底,东方白鹳、白琵鹭、花脸鸭也陆续如约而至……“目前,秋冬候鸟迁徙季拉开了序幕,新济洲湿地公园的候鸟总数已超过1万只,预计东方白鹳和白琵鹭数量会超历史最高纪录。”李全文满怀期待,越来越多的“新老朋友”相会在这里。
污染退、生态进,休养生息换新貌
新济洲湿地公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总面积约26.81平方公里,包括长江低水位时的新济洲、新生洲、再生洲、子母洲、子汇洲等五个岛以及陆域码头,是长江中下游洲滩湿地的典型代表。空中俯瞰,宛若宝石嵌于长江之上;置身其间,空气沁人心肺,如入世外桃源。
“快让人认不出喽!”原是新济洲岛上的村民、现为公园船运部员工的陈宝华这样感叹这片他成长的土地。
吴俊 摄
陈宝华的讲述中,过去的新济洲岛居住着近4000名村民,“环境不好、生物不多、防汛不安、出行不便、生活不富、群众不满”是岛上的真实写照。
20世纪90年代起,新济洲岛进入粗放式发展阶段——村办工厂多了起来,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生活垃圾越积越多,家禽四处乱窜……岛上的生态负担逐渐加重。“环境在慢慢变差,我们近水却不亲水。”谈起彼时情景,陈宝华言语中满是痛惜。
“现在真是大变样,岛绿了,水清了,江里的鱼和空中的鸟也多了,大家都夸这里是个生态大宝库!”陈宝华话锋一转。
他口中的“大变样”要从20多年前的一次“移民”说起。
2000年11月,江宁对岛上住户全部实施“生态移民”,新济洲岛开启了休养生息模式。随后,其余几个岛也陆续不再进行生产活动。
为了恢复湿地的生命力,当地科学开展修复工作,将新济洲湿地公园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和合理利用区,除新济洲岛外,其他4个岛均为湿地保育区。
湿地保育区主要作为各类动物的栖息地和植物的繁育地,除科研和科普教育相关工作外,其他人员非必要不允许上岛。对于长江水流冲刷较弱的水岸,则利用河柳、枫杨等耐水淹且根系发达的特性,实施绿化造林,保护并恢复了5个岛外围临江水岸的植被带,公园湿地面积从1063.5公顷增加到1876.1公顷。
与此同时,当地还加强长江岸线污染治理,拆除、整治岸线“散乱污”企业50余家,逐步实现污染退、生态进。
鸟儿多、湿地美,科普宣传入人心
“经过多年‘放养’、修复,新济洲湿地公园几乎恢复了大自然最原始的样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了明显成效。”李全文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截至2024年5月,新济洲湿地公园内共有各类生物资源1704种,包括维管植物584种,昆虫404种,水生生物436种,陆生脊椎动物280种。
“每年在湿地内定期栖息水禽超过5万只,其中东方白鹳、白琵鹭、花脸鸭等6种水禽,在新济洲湿地公园范围内已形成稳定的越冬种群,数量均超过全球区域种群数量的1%。”李全文骄傲地说,“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鸟类乐园’。”
葛寿鹏 摄
“从路边水渠突然飞出来,羽毛在阳光下闪着金属光泽,难得一见!”回忆起去年首次邂逅“鸟中大熊猫”黑鹳的场景,南京大学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成员陈圣难掩激动,“生态好不好,鸟儿最有发言权。在迁徙过程中,它们会从空中观察,寻找植被茂盛、食物充足的地方。”
“近几年,通过新济洲湿地公园的监测点,我们监测到的鸟类品种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陈圣表示,“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一座‘驿站’,守护好这片珍贵的湿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
守护,还在以其他方式进行。
“这些年,我们注重发挥科普宣教的作用,经常开展湿地研学行活动,让学生们感受湿地生态之美、提升保护意识。”新济洲湿地公园宣教员张皖宁说,同时,他们举办增殖放流、慢直播、户外大屏播放宣传片、云游新济洲小程序上线等多种活动,不断吸引公众对湿地生态保护的关注。
“公园里,不仅有‘冒险家’黑鸢,还有‘舞蹈家’小天鹅、‘艺术家’白琵鹭……”今年,新济洲湿地公园宣教人员走进南京市的小学,带领孩子们认识这群独特的动物朋友。
洲岛蝶变新生,故事仍在继续——数以万计的鸟儿在空中翱翔,“微笑天使”江豚不时探出水面观望,研学的孩子们在林中亲近大自然,岸边江宁“绿色产业”正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