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收藏首页 设为首页
 
首 页 新闻资讯 宣教动态 环球热点 公众参与 绿色之星 环评公示 全本公示 竣工验收公示 环保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环保新闻 返回首页
多条河道“焕新”,看扬州“治水”之策
发布时间: 2024-09-04   [字号: ]   [关闭窗口]

  

  从昔日的黑臭水体提升为五类水甚至四类水,扬州市江都区灰粪港迎来“蝶变重生”;投入数亿元,扬州景区用“绣花”功夫持续改善唐子城水体环境。

  为打好碧水保卫战,扬州加大整治力度,多措并举推进水生态、水环境整治。


  灰粪港不再是“灰粪港”,这条河道“焕新”升级


  灰粪港位于扬州市江都区城南区域,西起芒稻河,东至白塔河,全长约15.3公里,上游城区段7.2公里,常住人口超过6万人。上游小区依河而建,由西向东贯穿香江滨江园、中远欧洲城等众多小区。

  整治前,由于周边排污源头众多,地下管渠错综复杂,各路污水纷纷下河,灰粪港成为名副其实的“灰粪港”,河水黑臭,市民反映强烈。

  为解决灰粪港的黑臭问题,江都区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由区住建局牵头,联合多部门成立专班,开始系统整治灰粪港河道黑臭。

  对河道两岸约5公里长的污水管道进行清淤检测,对6处较为严重的缺陷进行修复改造。同时,对沿河排口溯源整治,对沿河共73个排口进行溯源排查,整治完成其中31个存在混接的排口,拆除排口处溢流墙16个,消除污水直排口1个,保留雨水直排口67个。

  在此基础上,江都区对灰粪港城区段约2.2公里开展生态清淤,栽种水生植物约3000平方米,解决内源污染的同时,提升灰粪港景观效果。此外,江都区还在灰粪港城区段新建实时监控摄像设备10座,对河道实时监控,安排专业人员对各排口每天巡查,日常报备,对发现有异常出流的排口及时应急处理并溯源排查开展整改,确保污水不下河。

  经过整治,河道水质得到明显提升,灰粪港流域周边已基本实现“雨水入河、污水入网”,河道已消除黑臭现象。最近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河道主要水质指标由整治前的氨氮浓度8—10mg/L、COD浓度20—60mg/L的黑臭水体,提升为氨氮浓度0.7—1.76mg/L、COD浓度16—20mg/L,水质已达到五类水标准,部分河段已达到四类水标准,河道水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提升。

 

  全力治理,护城河水愈发清亮


  唐子城护城河,原为扬州唐宋时期城关护城河,因历史原因,护城河上相继筑起数十道坝头,河道被分隔成一段段耕地、鱼塘、菜地,淤塞的河塘成了“垃圾场”,逐渐形成恶臭难闻的“龙须沟”。

  

 

  监测数据显示,唐子城护城河透明度近年来基本维持在50厘米以上,部分区域、时段可达80厘米。水体的透明度是最直观的水质指标,唐子城护城河究竟是怎么变清的?

  大力疏浚河道、配建生态廊道、将水系彼此疏通勾连综合治理。扬州景区重点对唐子城护城河进行环保清淤,并结合开展微地形改造工程与水量优化调度措施,改善已经被污染的水质,为水草生长提供条件,使水体从泥沙浊水型向水草清水型过渡。

  为构建水生态系统,扬州景区精选种植了数十种沉水、浮水、挺水植物,投放螺蛳等底栖动物。统计显示,当前水生植物基本上达到预定面积,已能实现唐子城护城河大部分区域水体透明度大于50厘米的设计指标。

  此外,基于大数据、地理空间库、物联网技术,扬州景区构建起重点流域水环境的实时监测网络。景区专门开发的智慧水务系统覆盖瘦西湖、保障湖、槐泗河等8条重要河道水系,沿河设置96个视频监控点,实时监管25座水工建筑物、15座泵闸站,外加无人机定期巡检,“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模式让水体监测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实现了对景区全系水体的实时高效清漂、巡查、管控。

  唐子城护城河环境的变化,是扬州景区全面推进水生态、水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

  

 

  全面开展瘦西湖景区槐泗河片区水系整治项目,不断推动槐泗河流域水系布局优化;完善官河流域黑臭水体整治成果,保护河湖生态环境;启动宋夹城河道管护范围划定工作,加强重点河湖湿地保护与修复……如今,景区一系列水生态整治工程的进度条不断延伸,整体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4个市考断面水质长期稳定达标,地表水优Ⅲ类比例达到100%。

  打造“幸福河湖”,功夫不仅在水里更在岸上。今年起,扬州景区市考断面将全部纳入高质量考核,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深入开展“全域治理、全河(湖)达标”行动,持续推进入河(湖)排污口排查,进一步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稳步提升水生态环境。

[ 返回顶部 ] [ 打印本页 ] [ 关闭本页 ]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10001599号
策划编辑: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