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会上,省委书记信长星强调,更加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江苏责任,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今后五年是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重要时期,信长星提出要充分彰显自然生态之美、绿色发展之美、城乡宜居之美、水韵人文之美、区域善治之美。“五个之美”为下一阶段美丽江苏建设勾勒出了清晰的蓝图。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作重要讲话,为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提出“五个之美”的目标恰逢其时,既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又一次深刻学习和贯彻,也是对美丽江苏建设的进一步认识和推进。
美丽江苏迈出重大步伐,“五个之美”家底殷实
在会上,信长星提及五个“美丽故事”,引发热议: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徐州贾汪区在沉降严重的采煤塌陷地里“种”出了风景;从“滨江不见江”到“城市会客厅”,大江无声,沧桑巨变已在南通五山悄然发生;昔日“垃圾村”到如今的和美田园,宿迁市耿车镇实现完美生态蝶变;苏州张家港东沙化工园区关停低端落后化工企业,整体“腾笼换鸟”实现“凤凰涅槃”;南京壮士断腕,“工业基地”燕子矶地区重现生机。
五个“美丽故事”的背后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被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考察江苏,亲自擘画了“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殷殷嘱托下,江苏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实现从严重透支到明显好转。
自然生态愈发向好,绿水青山触手可及。连续三年,全省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获“优秀”等级,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深入。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PM2.5浓度同比改善3.1%、优良天数比率同比提升3.3个百分点;国家考核优良水体比例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
绿色发展加速转型,新时代鱼米之乡绿意渐浓。全省深入推进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区域生产力布局更加科学合理,GDP连跨7个万亿元台阶的同时,单位GDP能耗下降38%,碳排放强度下降43%,发展的“含金量”更足、“含绿量”更多、“含碳量”更低。
城乡和美宜居,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围绕百姓关心的噪声、异味等问题,全省集中开展“两治一提升”专项行动和“清洁城市”行动,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的生态环境问题。“无废城市”全域铺开,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
水韵江苏秀美隽永,“两河两湖”碧波荡漾。江苏全面推进长江生态保护修复,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太湖治理更见成效,今年来累计打捞蓝藻38.8万吨,清淤200万方,蓝藻水华发生强度为近年来较低水平。洪泽湖、大运河生态岸线占比稳定上升。
生态修复系统推进,生态系统格局更加稳定。3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8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居全国前列。67个生态安全缓冲区推动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化。6903种物种成为身边的“邻居”。
环境保护步入新阶段,“五个之美”呼应新要求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考虑到江苏的特殊省情,在国土空间开发强度高的部分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呈现出“小斑块”“破碎化”的情况,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环境容量小等问题仍是环境保护工作绕不过的“坎”。
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信长星强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良性互动的新阶段,污染防治攻坚到了进则胜、不进则退,推动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跨越的新阶段,美丽江苏建设迎来积厚成势、多点突破、全面提速的新阶段。
新阶段意味着新要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更要应势而动。因此,全省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具体要怎么做?信长星指出,以美丽江苏建设为牵引,更大力度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更大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更大力度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更大力度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在四个“更大力度”的指引下,“五个之美”应运而生,即要自然生态之美、绿色发展之美、城乡宜居之美、水韵人文之美、区域善治之美。
今年2月起,信长星履新后走访全省13个设区市进行调研,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就是高频词之一,这也让“五个之美”的提出持之有故。
——在泰州泰兴沿江区域,他强调保护好长江“母亲河”的重要性,要更大力度抓好生态环境的系统性保护修复。自然生态之美呼之欲出。
——走访各地新能源企业,他鼓励其要善于“螺蛳壳里做道场”,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绿色发展之美顺理成章。
——宿迁宿城区耿车镇绿水绕村,百姓笑脸越来越多。他表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广大群众既富口袋也富生态。城乡宜居之美水到渠成。
——漫步扬州运河三湾生态公园,他指出要突出活态传承,让大运河、长江“流动的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下。水韵人文之美历久弥新。
——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上,他按照经济地理脉络提出展望,“金色名片”“蓝色板块”“绿心地带”“强劲支点”……立足全局,找准定位,区域善治之美理所应当。
绘就美丽江苏新图景,“五个之美”落地有方
“五个之美”的目标已经确定,具体如何落实?
充分彰显自然生态之美,离不开系统性生态保护与修复。未来,江苏将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和其他重要水体保护,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省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行动方针,全空间全要素全方位推动美丽江苏建设。
充分彰显绿色发展之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题中之义。江苏将以更高水平建设“1+3”重点功能区,增减并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全省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充分彰显城乡宜居之美,看得见的风景和留得住的乡愁,缺一不可。江苏将统筹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加快提升环境基础能力。如诗美景将潜入城乡大街小巷,自然与人文和谐辉映的全域空间跃然眼前。
充分彰显水韵人文之美,在大江大河中邂逅“水韵江苏”的美。江苏将把传承“水韵江苏”独特生态文化作为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实践,建设好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千万年奔涌间,大江大河藏着文明发轫之迹,留下无数吟咏和篇什,如今又将在江苏大地上续写新的文明故事。
充分彰显区域善治之美,要持续深化生态文明改革创新。江苏将强化法治保障,完善经济政策,加强科技支撑,深化国际合作,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即将召开的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也将成为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平台。
让碧水蓝天重回城市怀抱,让江河湖海蜿蜒出连绵锦绣,让田园乡村携来良田美池桑竹之景,让绿色低碳成为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在“环境美”这一重要标识的基础上,“五个之美”将推动美丽江苏建设继续大步向前,步伐铿锵。
(新江苏 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