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生态环境局找准服务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着力点,坚持“监管中服务、服务中监管”,深入开展走访调研,实施精准服务,不搞“一刀切”,做到“六不了”,精准助推高质量发展
监管园区不“一关了之”,投入整改力促转型升级
区分对待,对发展前景好,通过环保改造,能实现产业结构转型,走向绿色发展之路的化工园区,积极支持,组织专家会诊、给予政策资金引导,凡之则采取“关、退、转”方式,坚决“切一刀”,要求腾笼换鸟,转型升级。
服务企业不“一停了之”,指导达标力促尽快复产
对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存在的环境问题不是只叫停产,而是实施精准服务、创新服务,开展“政企共建促环保”活动,建立“定向服务、定期联络、清单服务”三项制度,分会前收集问题、分析交办问题、现场会办问题、跟踪督办问题四个步骤。
项目许可不“一批了之”,跟踪服务力促同步实施
淮安市生态环境局运用底线思维,严守红线意识,服务项目早摸清,服务企业零距离,对项目许可进行事先实地走访,摸清拟建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和企业履行环保审批手续的情况。服务措施早落实。为重点项目制定实施“绿色通道”、“休息时间预约服务”等,做到审批任务、责任、时限“三落实”,促进了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和登记表的审批办结时限分别压缩到了5个、3个、1个工作日。服务机制早跟进。开展现场办公服务活动,建立环保审批、服务、监管、执法联动机制,创新首问首办制、限时办理制、现场服务制、服务回访制“四项服务制度”,为企业提供亲情化、无障碍服务,以一流的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环境执法不“一罚了之”,督查之效力促发展之果
始终坚持在监管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管,严格的环境执法与热情的服务,成为提升工作水平的重要保障。开展环保局长“大接访”、“企业环保接待日”活动,切实化解重点信访积案、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和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发挥环保技术优势,为企业把清脉、理清路,进行针对性帮扶。同时,积极为企业向上争取扶持政策和资金,每年均要为企业争取到各类环保资金6500万元左右,用于鼓励支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淮安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生态创建不“一创了之”,绿色成果力促生态惠民
淮安在苏北首家获得国家环保城市命名、首家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后,向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示范市发起冲刺,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生态乡镇85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15个。全面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切实为全市人民建一片绿、留一抹蓝。
应急管控不“一限了之”,差别举措力促绿色优先
经过层层审核把关,将全市20家长期达标排放的企业纳入秋冬季错峰生产及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停限产豁免名单。也就是说,一旦进行重污染天气管控,长期环保达标、表现出色的企业将手握“免死金牌”,无需限产停产。这样,重污染天气下,全市整体停产、限产的情况将不再出现,从而实现了通过强化环境硬约束,补环保短板,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