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环境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教育一个孩子,能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区,甚至影响整个社会。可是环境教育如何开展?业内人士见仁见智。今天,小环将来到国家首批、江苏首家“国际生态学校”——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跟踪由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办的一场环境教育现场观摩活动,看看他们如何让环境教育走进孩子心中。
承担今天现场观摩活动的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早在1989年就开始实施课外科技“小星火计划”,2000年以后,又提出以环境科技教育为核心的“绿色教育”办学理念,结合科技教育、环境教育、劳动教育有机整合在一起,学校绿色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
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建于1921年,占地约4万平方米,是江苏省首批“绿色学校”、第三批全国“全国绿色学校”,2010年荣获国内首批、江苏省第一家“国际生态学校”称号。漫步校园,处处都能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996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首次提出绿色学校概念。绿色学校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并将其纳入学校管理,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环境教育活动,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和联系,在实际参与过程中提高师生环境素养,落实环保责任,已成为环境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江苏从1999年启动绿色学校创建工作。
国际生态学校项目于2009年在中国启动,是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在全球开展的5个环境教育项目之一,是当今世界上面向青少年的最大的环境教育项目,旨在帮助学校改善当地环境、节约资源并减少碳足迹。国际生态学校项目基于ISO14000:2004标准,包含七个步骤,即建立生态学校委员会、开展环境评审、制定行动计划、监测和评估、与课程建立联系、社会宣传和参与、生态规章。
环境教育课程一般分两类:一是多学科模式,也称渗透式模式,即将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二是跨学科模式,即从各学科中选取有关环境科学的概念、内容合而为一,组成一门独立课程。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比利斯宣言》突破了环境教育以知识为主的特点,明确提出环境教育的目标包括意识、知识、技能、态度和参与五个方面,成为环境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在其官方网站的醒目位置,彰显着他们的环境教育理念:用绿色的理念打造生态课堂、用绿色的理念构建生态德育、用绿色的理念改进学校管理、用绿色的理念营造校园环境。他们开设“绿之风”教育论坛,开展“绿之源”课堂教学展示和评比,开设“绿之芽”讲坛,组织“绿之梦”综合活动。今天,来自全省各地的200多名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和骨干教师,将在这里现场观摩该校的班队活动课。
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班会《我是绿色小卫士》共分为五个篇章:地球生病了、身边的环境污染、我们的环保妙招、北小的环保措施、展望未来。在“地球的生态环境”篇,同学们分别扮演地球、大地、海洋、沙漠、森林等,开展大自然的自述,其他同学也纷纷介绍了自己所发现的环境问题。
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我是绿色小卫士》第二篇“身边的环境污染”,同学们分组介绍了前期调查所发现的身边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包括:家庭的白色污染、水资源的浪费、电资源的浪费、垃圾问题。
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主题班会《我是绿色小卫士》第三篇“我们的环保妙招”,各小组针对自己调查的问题,开展环保妙招大比武。同学们提出了不使用一次性餐具、随身携带环保袋、淘米水洗菜水用来浇花冲厕所、洗澡前放出的冷水洗衣服、尽量使用节能电器、关掉电器之后随手拔下插头、垃圾分类回收等等方法。
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主题班会《我是绿色小卫士》第四篇“北小环保措施”,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小组的学习实践:建沼气池、包装盒回收、用落叶养蚯蚓粪便种植蔬菜、用木槿叶制作绿色洗衣粉……最后,同学们在便签上写下了自己的环保心愿或建议,贴满环保树。
在主题班会中,同学们还表演了快板《说环保》、环保时装秀、诗朗诵《我是绿色小卫士》、歌曲《热爱地球妈妈》等节目。
长期坚持环境特色教育的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还先后荣获全国科技教育创新十佳学校、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连续11年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五星级先进集体、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苏州市低碳学校等荣誉;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33项,二等奖38项,三等奖33项。
学生要进行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必须有相应的活动基地。被命名为“苏州市科普教育基地”的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生态园,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成为孩子们探究自然的乐园。生态园寓科技教育、环境教育、劳技教育于一体,分种植、养殖、堆肥、水资源循环、气象观测、科普展示6个区域。
在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生态园里,孩子们共同开展种植、养殖、环保探究性活动,他们写下气象观测日记,研究生态养殖方法,学习沼气制造技术,生态园成了校园最讨孩子欢心的地方。2014年,生态园的鱼池被改建成“智能供氧水处理系统”,并采用物联网技术管理。
活动主办方代表——江苏省环保厅副厅长蒋巍说,多年来,创建绿色学校已成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的细胞工程,江苏绿色学校的数量和质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共命名省级绿色学校(幼儿园)2019所,在推广环保理念、倡导环保行为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带头示范作用。
下午,北京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特级教师周又红和来自全省各地的环境教育工作者就绿色教育方式进行探讨。周又红老师,中国科协青少年部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全国十佳科技教师,地球奖获得者,从事科技及环境教育近30年,主编或撰写了600万字的专著和教材,辅导学生的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培养了一批科学探究爱好者。
周又红老师今天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给环境教育插上科学的翅膀,让青少年在探索中体验环境保护,享受科学之美》,她认为,愿望+知识+行动,才是成功的环境教育,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究方法质疑环境问题并展开前瞻性研究和探讨,及时开发头脑中的潜能,培养能力,鼓励实践、探索、创新,让他们在科学探索中享受环境之美,树立成为科学家的自信。
周又红老师认为,科学探究让环境教育精彩纷呈。只有探究,教育才能长久,才有生命力,环境保护+科学探究=可持续的教育。
谈到培养中小学环境教师对事业的兴趣,周又红老师说,环境教师生涯中的快乐分为三个层次:快乐——很快乐——真快乐。作为科学老师,要有成果意识,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唯有人心的改变,才能带来环境的改变。她还给了环保教师五点建议。
交流活动最后,周又红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她总结的“环境教育新36计”,包括寻祖计、探古计、摄影计、绘画计、重生计、循环计、节能计、戒奢计、护生计、堆肥计、探究计、连环计、借光计、调查计、草坪计、赏花计、美人计、乐食计、绿标计、管理计等。
在“环境教育新36计之寻祖计”中,周又红老师指导学生走访爷爷、妈妈等不同年龄的人群,再根据自己的调查,绘制出居住地绿化变迁图。
在“环境教育新36计之重生计”中,周又红老师展示了学生们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工艺品,如易拉罐制成的腾龙,废报纸做成的精美汉服等,还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修剪下来的草种蘑菇。
一天的活动结束了,小环敬仰周又红老师30年环境科技教育的坚守,更钦佩参加活动的那些来自全省各地、在环境教育战线上默默奉献的新老朋友。例如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长周建新,小环与他相识于10余年前的一场环境教育活动,时隔多年,他依旧在绿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奋进。江苏“绿色学校”创建已走过17个年头,环境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实践活动更加深入,环境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逐渐从自身建设走向示范引领,最终必然能够带动整个社会环境意识的提升。
|